【一泻千里意思及出处】“一泻千里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水流迅速、气势磅礴,也可引申为事情发展迅速、势头不可阻挡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,在日常生活中也广泛使用。
一、成语解释
| 词语 | 含义 |
| 一泻千里 | 比喻水流迅速奔腾,也比喻事情发展迅速、势不可挡。 |
二、成语出处
| 出处 | 内容 |
| 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 | “夫士人之志,当如江河,一泻千里,不复返顾。” |
| 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 | “若水之流,一泻千里,不可止也。” |
注:虽然“一泻千里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》,但其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中已有类似用法,如《三国志》中的描述也与此意相近。
三、成语用法
| 场景 | 示例 |
| 描述自然现象 | 长江一泻千里,奔腾入海。 |
| 形容事业发展 | 公司业务一泻千里,迅速扩张。 |
| 表达情绪或局势 | 情绪一泻千里,无法控制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型 | 成语 |
| 近义词 | 一落千丈、一往无前、势如破竹 |
| 反义词 | 原地踏步、步步为营、缓慢前行 |
五、总结
“一泻千里”作为一个富有画面感的成语,既可用于描绘自然景象,也可用于描述事物发展的态势。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《后汉书》,并在后世文学中不断被引用和演变。了解其含义与出处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。
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形式的展示,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“一泻千里”的含义、来源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