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二时辰怎么读】“十二时辰”是中国古代用来表示时间的一种计时方式,源自于古代天文学和历法体系。它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。了解“十二时辰”的读音、含义及其对应的时间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。
一、
“十二时辰”是古代中国用来划分一天时间的系统,每个时辰代表不同的时间段,并有对应的名称和读音。这些名称不仅具有历史意义,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掌握“十二时辰”的读音和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籍或学习传统文化时更加准确地理解内容。
以下是“十二时辰”的名称、读音及对应现代时间的详细说明:
二、表格展示
| 时辰名称 | 读音 | 对应现代时间 | 说明 |
| 夜半 | yè bàn | 23:00 - 1:00 | 一天的开始,也称子时 |
| 鸡鸣 | jī míng | 1:00 - 3:00 | 黎明前,鸡叫的时候 |
| 平旦 | píng dàn | 3:00 - 5:00 | 黎明,天刚亮 |
| 朝食 | zhāo shí | 5:00 - 7:00 | 早晨吃饭的时间 |
| 日出 | rì chū | 7:00 - 9:00 | 太阳升起 |
| 食时 | shí shí | 9:00 - 11:00 | 吃饭时间,上午正中 |
| 晡时 | bū shí | 11:00 - 13:00 | 午后,太阳最烈的时候 |
| 日昳 | rì dié | 13:00 - 15:00 | 下午,太阳偏西 |
| 暮时 | mù shí | 15:00 - 17:00 | 傍晚,日落前后 |
| 定昏 | dìng hūn | 17:00 - 19:00 | 天色渐暗,黄昏时刻 |
| 人定 | rén dìng | 19:00 - 21:00 | 人们休息的时间 |
| 夜半 | yè bàn | 21:00 - 23:00 | 深夜,接近午夜 |
> 注:部分时辰名称在不同文献中略有差异,但以上为较为通用的版本。
三、结语
“十二时辰”不仅是古代计时的方式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尊重。通过了解它们的读音和含义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时间表达,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十二时辰”在诗词、节气或民俗中的应用,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相关资料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