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声泪俱下释义】“声泪俱下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在极度悲伤或激动时,声音和眼泪同时流露出来的情景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情感的强烈表达,尤其在文学、影视作品中常见,用来渲染人物的情绪状态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声泪俱下 |
| 拼音 | shēng lèi jù xià |
| 词性 | 联合式成语(动词+名词结构) |
| 出处 | 最早见于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:“太祖曰:‘吾闻之,人言可畏,况耳目所及者乎?’遂命左右曰:‘汝等勿以我为意,但令其声泪俱下,便可知其情也。’” |
| 释义 | 声音和眼泪同时流下来,形容极度悲伤或感动的心情 |
| 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物情绪激烈时的反应,如悲痛、悔恨、感动等 |
| 近义词 | 悲痛欲绝、泪如雨下、哀痛欲绝 |
| 反义词 | 泰然自若、无动于衷、冷眼旁观 |
二、使用场景与示例
“声泪俱下”通常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境中:
- 个人遭遇不幸时:如亲人去世、重大挫折等。
- 感人至深的故事中:如演讲、小说、电影中的情节。
- 表达强烈情感时:如道歉、忏悔、感激等。
示例句子:
1. 听到母亲病重的消息,他声泪俱下,无法自已。
2. 在追悼会上,老同学回忆起往事,声泪俱下,令人动容。
3. 那位演员在剧中表现得声泪俱下,赢得满堂掌声。
三、语言风格与情感表达
“声泪俱下”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,更是一种情感的外化。它通过声音和泪水的结合,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内心波动。这种表达方式往往能引起听者的共鸣,增强叙述的真实感和感染力。
四、注意事项
虽然“声泪俱下”能够生动地描绘情绪,但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是否合适,避免过度夸张或滥用。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,应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。
总结
“声泪俱下”是汉语中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成语,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极度情绪波动下的表现。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,也在现代语言中广泛使用,成为表达强烈情感的重要工具之一。理解并恰当运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