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乎】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”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。这句话是孔子对弟子子路提问的回答,原文为:“子路曰:‘愿闻子之志。’子曰:‘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’”而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”则是后人对孔子思想的一种总结与引申,表达的是一种追求仁德、实现理想后的坦然与无悔。
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:如果一个人一心追求仁德,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,那么他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?它强调了人生目标的明确、道德修养的坚持以及内心的平和。
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”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,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“仁”的重视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。它不仅是一种道德信念,也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在现实生活中,面对挫折或不如意时,若能坚持内心的原则与信念,便能减少怨恨与不满,获得心灵的安宁。
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|
原文 | 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” |
含义 | 追求仁德并实现理想后,不应有怨言 |
主体思想 | 强调道德修养、人生目标与内心平和 |
哲学背景 | 儒家思想,注重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 |
现实意义 | 面对困难时应坚持信念,减少抱怨 |
适用对象 | 所有追求理想、坚持原则的人 |
语言风格 | 简洁、深刻、富有哲理 |
结语:
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”不仅是古人的智慧,也是现代人面对人生挑战时可以借鉴的精神力量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,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坚定与坦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