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桐城派名词解释】桐城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散文流派,形成于清代中期,因代表人物多为安徽桐城人而得名。该派以提倡“文道合一”、注重文章的道德教化功能和语言的简洁雅正著称,在清代文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。
一、桐城派概述
桐城派起源于明末清初,但正式形成于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。其核心思想强调“文以载道”,主张文章应服务于儒家伦理道德,反对浮华艳丽的文风。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方苞、姚鼐、刘大櫆等,他们提出了“义法”说,强调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。
桐城派在清代中后期成为文坛主流之一,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。虽然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,桐城派逐渐式微,但其对传统散文艺术的贡献不可忽视。
二、桐城派主要特点
| 特点 | 内容说明 |
| 文道合一 | 强调文章应承载儒家道德观念,文为道服务 |
| 义法并重 | 注重文章内容(义)与形式(法)的结合 |
| 简洁雅正 | 倡导语言简练、用词准确、风格典雅 |
| 反对浮华 | 反对辞藻堆砌和空洞无物的文风 |
| 师承有序 | 强调师承关系,如方苞、刘大櫆、姚鼐三代传承 |
三、桐城派代表人物及作品
| 人物 | 生卒年 | 主要贡献 | 代表作品 |
| 方苞 | 1668–1749 | 创立“义法”理论,奠定桐城派基础 | 《望溪文集》 |
| 刘大櫆 | 1698–1779 | 发展“义法”说,重视文章气势 | 《刘海峰文集》 |
| 姚鼐 | 1731–1815 | 总结桐城派理论,提出“阴阳刚柔”说 | 《惜抱轩文集》 |
| 梅曾亮 | 1786–1856 | 推动桐城派发展,影响晚清文风 | 《柏枧山房文集》 |
四、桐城派的影响与评价
桐城派在清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,其倡导的散文风格影响了大量文人学者。它不仅推动了清代散文的发展,也为后来的古文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持。然而,随着时代变迁,桐城派过于注重形式和道德教化,也受到一些批评,认为其缺乏创新性和现实关怀。
总体而言,桐城派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,其理论体系和文学实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总结:
桐城派是清代以安徽桐城为中心的散文流派,强调“文道合一”、“义法并重”,主张文章应简洁雅正、内容充实。代表人物包括方苞、刘大櫆、姚鼐等,其理论和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