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钱县令得檄捕蝗的文言文的释文和原文】在古代,地方官员常常需要应对自然灾害,如蝗灾、水灾等。其中,“蝗灾”是农业社会中极具破坏力的灾害之一。《钱县令得檄捕蝗》是一篇反映古代官吏应对蝗灾的文言文故事,讲述了钱县令接到上级命令后,积极组织百姓捕蝗的情节。本文将对该文进行释文与原文对照,并以表格形式总结关键信息。
一、文章
《钱县令得檄捕蝗》讲述的是钱县令在接到上级发布的捕蝗公文后,迅速采取行动,动员百姓开展大规模的捕蝗活动,最终成功遏制了蝗灾的蔓延。文中展现了钱县令的责任感与领导能力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府对蝗灾的重视与应对措施。
文章语言简洁,情节紧凑,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地方官吏职责的思考。
二、文言文原文与释文对照表
文言原文 | 白话释文 |
钱县令得檄捕蝗。 | 钱县令收到了上级下达的捕蝗公文。 |
乃召民于庭,告以事。 | 于是他在庭院中召集百姓,向他们说明情况。 |
民皆惊惧,曰:“蝗至,必大饥。” | 百姓都很害怕,说:“蝗虫来了,一定会闹饥荒。” |
曰:“吾当为尔除之。” | 钱县令说:“我会替你们解决这个问题。” |
于是率众出,设陷阱,焚草木,驱蝗而捕之。 | 于是带领众人出去,设置陷阱,焚烧草木,驱赶并捕捉蝗虫。 |
蝗尽,岁大熟。 | 蝗虫被消灭后,当年收成非常好。 |
三、文章分析与启示
1. 责任意识:钱县令在面对蝗灾时没有推诿,而是主动承担责任,体现出一位好官应有的担当。
2. 组织能力:他能够迅速动员民众,说明其具备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。
3. 实用方法:文中提到“设陷阱、焚草木”,反映出古人应对蝗灾的一些实际手段。
4. 结果导向:最终蝗灾得以控制,粮食丰收,证明了他的做法有效。
四、结语
《钱县令得檄捕蝗》虽为一篇简短的文言文,但内容深刻,寓意丰富。它不仅记录了一位地方官员在灾难面前的作为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治理中的一些智慧与经验。通过学习这类文章,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,还能从中汲取应对危机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