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汗流浃背出自哪个典故】“汗流浃背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极度紧张、劳累或害怕时,汗水湿透了衣服。这个成语的出处与古代历史人物有关,下面将通过和表格的形式,详细说明其来源及用法。
一、
“汗流浃背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故事讲的是东汉名将马援在战场上英勇作战,因战事激烈,汗水湿透了全身的衣服,因此被后人用来形容人在紧张、劳累或恐惧时的状态。
后来,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,广泛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,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压力或困难时的身体反应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汗流浃背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 |
典故背景 | 东汉时期,马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,因战斗激烈,汗水湿透了衣服。 |
原意 | 形容因紧张、劳累或恐惧而大量出汗,衣服被汗水浸透。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在紧张、疲惫或惊恐时的状态。 |
文学应用 | 在古文、小说、现代文章中常用于刻画人物心理或环境氛围。 |
同义词 | 汗如雨下、大汗淋漓、汗珠直流 |
反义词 | 泰然自若、镇定自若、神情自若 |
三、结语
“汗流浃背”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,更是古人对身体反应的一种细腻描写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将士的英勇形象,也体现了汉语文化的丰富性和表现力。了解它的出处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