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鸡肋】“鸡肋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最早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的注引《九州春秋》,用来形容事物虽有其名,却无实际价值或作用。在现代语境中,“鸡肋”常被用来比喻那些看似有用,实则可有可无、难以取舍的事物。
“鸡肋”一词源于古代战争时期,指的是一种既不能吃又不能丢的食物,象征着进退两难、食之无味、弃之可惜的状态。在日常生活中,“鸡肋”多用于描述一些没有明显价值、但又无法轻易放弃的事物或行为。它强调的是“形式上有用,实质上无益”的特点,常见于工作、生活、情感等多个领域。
表格展示: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来源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注引《九州春秋》 |
| 原意 | 战争时期的一种食物,不能吃也不能丢 |
| 现代含义 | 比喻事物虽有其名,但无实际价值或作用 |
| 特点 | 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;形式上有用,实质无益 |
| 使用场景 | 工作、生活、情感、决策等 |
| 近义词 | 无用之物、多余之物、可有可无 |
| 反义词 | 有价值、有意义、关键性 |
| 典型例子 | 一份没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任务、一段无果的感情、一个没用的社交关系 |
“鸡肋”不仅是对事物状态的描述,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心理矛盾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某些事物时,应当理性判断,避免陷入“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”的困境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