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动干戈出处于哪里】“大动干戈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大规模地发动战争或激烈地争斗。很多人在使用这个成语时,并不了解它的出处和具体含义。那么,“大动干戈”究竟出自哪里?下面将从历史典故、成语释义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总结。
一、成语来源与出处
“大动干戈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秦晋之好,未有如此之厚也。今大动干戈,以求其志,是轻用民力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友好关系,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厚。如今却大规模地发动战争,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,这是轻率地消耗百姓的力量。
由此可见,“大动干戈”最初是用来描述国家之间因矛盾而发动战争的行为,带有贬义,强调的是战争的规模和对人民的伤害。
二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大动干戈 |
拼音 | dà dòng gān gē |
含义 | 比喻大规模地发动战争或激烈争斗,多用于形容不必要的冲突或过度反应。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 |
用法 | 常作谓语、宾语,多用于书面语中。 |
近义词 | 动兵动武、兴师动众、大打出手 |
反义词 | 和平共处、息事宁人、偃旗息鼓 |
三、成语使用场景
“大动干戈”一般用于以下几种情况:
1. 国家间战争:如“两国因边界问题大动干戈,造成大量人员伤亡。”
2. 团体或个人之间的激烈冲突:如“两人因小事争吵,最后竟大动干戈,打得不可开交。”
3. 比喻处理问题过于激进:如“本可以协商解决的问题,却选择大动干戈,实属不智。”
四、总结
“大动干戈”这一成语源自《左传》,原意是指国家之间因矛盾而发动大规模战争。后来引申为泛指任何大规模的争斗或冲突,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。在现代汉语中,它被广泛用于描述不必要的战争或过度的争执,提醒人们应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。
通过了解成语的出处和用法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,还能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警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