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皦不昧是什么意思】“不皦不昧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道德经》中的“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搏之不得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在道的本体中,既不是明亮清晰,也不是昏暗模糊,而是处于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。
“不皦不昧”字面意思是“不明亮也不昏暗”,引申为事物的本质或状态既不明显,也不隐晦,是一种含蓄、微妙、难以言说的状态。它常用来形容道的玄妙、不可捉摸,也用于描述某种境界或思想的深奥与包容。
“不皦不昧”源自《道德经》,意指事物在本质上既不显明也不隐晦,处于一种混沌未分、难以界定的状态。这一概念体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和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,强调了对“道”的体悟需要超越表象,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领悟。
表格说明: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 用法 | 引申意义 |
不皦 | 不明亮 | 《道德经》 | 形容道的高远、不可见 | 指事物的隐秘性 |
不昧 | 不昏暗 | 《道德经》 | 形容道的深远、不可察 | 指事物的朦胧性 |
不皦不昧 | 既不显明也不隐晦 | 《道德经》 | 描述道的本质或境界 | 表示一种玄妙、难言的状态 |
总结:
“不皦不昧”是道家哲学中一个极具哲理意味的概念,强调了道的不可言说性和超然性。它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,更是对人类认知极限的反思,提醒我们在面对世界时,应保持谦逊与开放的心态,去体会那些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深层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