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牛骥同皁的辞典修订版】“牛骥同皁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原意是指牛和千里马都被关在同一个马厩中,比喻才能或地位不同的人被放在同一环境中,无法区分高下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,强调人才被埋没、良莠不分的情况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牛骥同皁”也被引申为对制度或管理方式的不满,认为应当给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待遇和机会,避免因环境相同而导致能力被忽视。
以下是对“牛骥同皁”这一成语的辞典修订版
一、成语基本信息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牛骥同皁 |
拼音 | niú jì tóng zào |
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夫子之言,其犹牛骥同皁也。” |
释义 | 比喻才能或地位不同的人被置于同一环境中,难以分辨高低;也可指人才被埋没、良莠不分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社会不公、人才浪费的现象。 |
近义词 | 鱼龙混杂、良莠不分、同流合污 |
反义词 | 区别对待、人尽其才、各得其所 |
二、成语演变与现代意义
“牛骥同皁”最早出自《左传》,原本是形容贤者与庸者共处一地,容易造成混淆。后来在文学和日常使用中,逐渐演变为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表达。
在当代,这一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教育、职场、管理等多个领域,提醒人们要重视个体差异,避免“一刀切”的管理方式。例如,在企业中若不注重员工的能力差异,可能导致优秀人才被忽视,影响整体效率。
此外,“牛骥同皁”也常被用来反思教育体制,强调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,而不是将所有学生放在同样的标准下评价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古代用法
“今朝诸臣,牛骥同皁,贤愚莫辨。”——表示朝廷中人才混杂,难以分辨优劣。
2. 现代用法
- 在公司里,如果领导不能识别员工的真正能力,就会出现“牛骥同皁”的现象。
- 教育改革中,应避免“牛骥同皁”,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。
四、总结
“牛骥同皁”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,不仅承载了古代文化的思想内涵,也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:尊重个体差异,合理分配资源,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与高效。在辞典修订中,我们应结合古今语境,赋予其更丰富的解释和应用价值。
通过这样的整理,既保留了成语的传统含义,又拓展了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空间,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经典词汇。